您的位置:首页 > 数据 >
国一金典资深专家小议魏沁书法
来源:韩娱台 2018-08-24 09:25:33

“十思堂”,是宁夏吴忠老魏家的堂号。

堂号之名语出唐代名相魏征《上唐太宗十思疏》一文,故称得上是溯“魏氏”一脉的正源。

过去堂主是老魏。老魏过世后,现在的堂主是小魏。

说是小魏,算起来也已是57岁近“花甲”之年的人了。

老魏在宁夏很有名,是很早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。他以书法为业,以“魏公十思之论,剀切深厚,可与三代谟诰并传”为训,不断教育后代“固其根本”“浚其源流”“积其德义”,潜心修行书道,得悟书法三昧,以求进入“书我合一”的神秘大境。

这训格之言与“十思堂”的书香气息交相辉映,尽显庄重。而每每咀嚼回味,魏沁愈发心生敬畏。他知道,这辈子,他是再也离不开这个与生命轨迹叠为一体,“剀切深厚,可与三代谟诰并传”的承家大道了——打捞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精神和灵魂,成为毕生的宿命!

如果说老魏作为宁夏老一辈书家,给同道带来的清风、思考和感悟,如启蒙般,点拨着魏沁书法艺术的智光,那么,继承父业,继续扛起吴忠书坛的帅旗,让中华传统书法艺术在吴忠地区不断发扬光大,就成了魏沁践行打捞一方水土一方人精神和灵魂的方向指引!

对老父的执念,便是对传统的恪守。

笔墨,氤氲于神州天地。于他而言,传统,既是一种难以割舍的追念,又是一种激情挥洒的放逐。数十年来,在自然与人文的不断交汇下,魏沁醉心于传统与创新的对话,努力寻找心灵的感应点,在与“十思”的往复交叠中,反哺着“寻找”的意味……

他是个规矩人,所以继承是他不敢逾越的本分。

他说:儿子总有点像父(母)亲,又总有些地方不像——这是生物学“遗传和变异”规律的最好诠释。书法创作何尝不是这样。“当代书法”,其核心是“书法”。我国传统“书法”的基本特征是以汉字为载体,以线条为元素的造型艺术,这是书法的父母。因此,“汉字”与“塑造线条”,对于“书法”来讲缺一不可。在这个基础上,再融入当代人的社会生活和艺术气息,便是“当代书法”。以辈分而论,“当代书法”也就是“传统书法”的儿子。

明代书法家王铎言之:“书未入晋,终入野道”。

对此,魏沁深以为然。他认为,无论时代怎么变,科技怎么变,书法艺术的根基不能丢,古韵不能变,文脉不能弃,因为没有古韵古味的书法,就如同一个人改换了父母的姓氏,摒弃了母语,抑或动物脱离了族群,而使得自己的社会属性和文化身份变得混沌不清难以确认。

“学不参透古碑,书法终不古,为俗笔多也”。所以他始终奉守正大精神,终日临池魏晋法帖,于参禅悟道中升华笔墨意象。他的信条是,以此为根基,下苦功,学习古人,与古人对话,努力变“不懂”为“懂”,变“技巧”为“功夫”。几十年下来,恭恭敬敬,从不敢来得半点偷懒。其字,以颜字为基,又融入“二王”、赵雪松、董其昌,特别是何绍基、于佑任的某些姿态特征,章法遵循礼度,融草、楷、隶各书体特色于一炉,简约中寓清逸,静穆间含奇崛,给人以气势行云流水,润笔深厚有力的大器凝重。

除了恪守,魏沁也是一个懂得大变通的人。

吴忠,处宁夏平原腹地,毗邻陕、甘、蒙;临黄河,居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汇点,是河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置身于“千塔之城”的中国回族之乡,边关塞外,豁达豪爽都是这里人与生俱来的天性。

土生土长于斯,魏沁能不染其习俗?

肉养生,酒养性;墨养思,歌养情。

魏沁每天的生活大致都行进于这样的情调里。

虽大块吃肉,大碗喝酒,但他懂一些中医经络之术,知道如何疏导,绝不任其淤积,阻止血气运行。

喝多了,便会吼上两段,唱的不怎么样,但情感真,力道足,自有打动人心之处。他喜欢京剧,犹钟裘派韵味无穷的唱腔。秦腔也是喜欢的,觉得释放起酒劲来杠杠硬!

魏沁也懂一些阴阳五行之道,知道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。生克是矛盾的两个方面。生克是相对的,没有生,就无所谓克;没有克,也就无所谓生。

运用到书法上,就是处理放与收的关系,情与理的关系,节奏与表达的关系,既定与变化的关系。

有道是诗在诗外,书法亦与之同理,一切知识都是滋养书法的蛋白体。因为字写到一定程度,再往上走,“勤”“修”“练”就是每日的三餐,否则日久天长,就会是一副气血亏虚的病态面孔。

不坚守无以入门,只坚守不创新那就永远是描红。

坚守的过程,魏沁力求将力与悟同时融于墨迹中。虽然每天都是“从头再来”,在“像”和“似”之间游走,虽然每一次重复都会有苍白无力的寂寞无助,但每一次“从头再来”,传统的积淀总能在某一刻最大限度地闪现出灵性。

帖还是那张帖,纸还是那种纸,笔还是那支笔。不同的是,在默默的奋笔中,风韵秀逸、端庄厚重、古朴高雅、古今一脉的“阑珊”之妙,既典又雅,熠熠生辉,闪烁其间。

典,源于他对古人作品的反复临摹而获得的技巧把握;雅,在于学习古人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自我取向,而没有被古人之形完全覆盖。这绝非喊在嘴里的口号,摆设在形式上的热闹,而是避开凡俗,不讲重话、不讲套话,不讲无用话,句句在理,句句入心,只在默默书写中,纪录着曾经的泪目相思和憧憬的远方风景,择宁静和明媚处,道说不尽的人间词话。这或许就是他突然脑洞打开的“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的境界吧!

字如其人,亦如其境。

魏沁的书法,得颜鲁公之滋养,无论是笔墨风骨,还是美学艺术,在力求形神兼备的同时,透露出一种强烈的追古意韵,肥不剩肉,瘦不露骨;飘飘何所似,天地一沙鸥。浓而不厌,拙而不俗。入古而不囿于古,力求变化;出新而不事张扬,故能古不乖时。呈现出形散而意不散,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别样大观。

行草手书《兰亭序》长卷,高24厘米,宽467厘米,古朴典雅,气势连贯,不堆砌,不支离,自然流畅,气势优美。

杨开飞评价说:“其书法能够不为时尚所惑,既坚守传统,又较好地表现了当代人的书法审美尺度。”

杨森翔亦评价道:“艺术创作,跟做人、做学问一样,都是掺不得假的。最终还是要归结到自身全方位的修炼上。魏沁很明白这个道理。”

以传统为根基,而非玩新花样,这便是他书法的“新”境界。

“新”,作为基因元素,流淌传统文化写意精神血脉,已演绎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态中最为活跃的细胞。如韩愈倡导的名古而实新的“古文运动”,八大山人承董其昌所倡导的“文人画精神”,吴昌硕熔铸秦汉碑碣于画,及齐白石以野趣之质而登上现代花鸟画的高峰,等等。虽不能与先贤比肩,但魏沁倡导的“古不乖时”“以古为新,洒脱自然”却自成风格,依然不失为一番风趣。

到知命之年,他不仅主办和操持了多届书法创作学习班和书法展览,而且还自己筹资编辑出版《吴忠书画作品集》;与湖南永州、陕西榆林、河北秦皇岛文联、书协举办联展和书艺交流;引进中国书协50万元资金,在家乡吴忠市马莲渠乡建成第一所“兰亭小学”。他大力倡导并践行“书法进校园、进课堂”活动;连续三年积极协同有关部门成功举办了全国一、二、三届中小学生书法比赛和大展,并为此殚精竭虑,奔走呼吁。

他认为,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激发、发掘、探寻可转化为现代艺术形态的元素和力量,从精神领域把握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,这是每个艺术家必须承担的使命。书法,作为文化艺术类别的高雅艺术,理应与时俱进。不过它不像大多事物那样,经过创新就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。书法创新的先决条件,首先是继承。好比美术,它是国画而非西洋画;好比音乐,它是民乐而非西洋乐;好比建筑,它是中国传统木结构而非廊柱式、哥特式和拜占庭式,等等。相同的是材质,不同的是规制。民族的书法规制即为历史的、传统的正统确认,舍弃它,也就不再是书法了。

从古人之见,到今人之践,魏沁以他的探索,再次证明了书法的创新之路,惟以“入古出新”,才是王道。

灯火阑珊自有境。

中国艺术家苦苦寻觅的书写语言,其实不在俗尚与外域,却在传统艺术的精髓“写意精神”之中,就在书家自己的精神与心灵深处“个性”之中。

心系魏晋风骨,魏沁坚信,于内心风景的拙守,并不孤独!

相关文章

国一金典:收藏就是文化的积累

国一金典专家浅析收藏的意义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,收藏就是文化的积累。收藏是每个人心中的文化积累,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积累,收藏既关乎更多

2018-05-31 09:33:03
庆祝国一金典成为传统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单位

庆祝国一金典成为传统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单位

2018年8月18日,由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主办,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传统文化艺术委员会承办的 首届传统文化艺术发展论坛在北京人民日报社举行。更多

2018-08-24 09:04:36